這本書是我在書局翻開剛看第一章就停不下來,一口氣看到80頁後就決定買回家的書,甚至被我列為今年2020年年度必讀的書

乍看之下書名會讓人感覺頗枯燥的一本書,但事實上這本460頁的書,完全不枯燥乏味,每個章節都不長卻篇篇都很精采,甚至到最後能將這些篇章完整串聯好幾個完整的故事,我一邊看一邊又哭又笑,不只被作者的文筆與敘述方式給逗笑,卻也被書內一些深深打動我內心的情節給弄哭,看到最後還會捨不得看完。

photo-1524758870432-af57e54afa262.jpg

簡單介紹這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因為失戀,而去尋找心理師諮商,尋找自己真正痛苦淵源的旅程,並在當中穿插她自己諮商其他個案的故事。

有趣的是對我們這些讀者來說,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都會讓我們讀了有所感觸。

因為書內的個案及作者自己身為諮商師所經歷的生活,就宛如我們都會經歷的生活一樣,家庭夫妻關係不和睦、到老都找不到一個穩定關係而恐慌、生病造成夫妻關係的改變、失戀等等,因此在閱讀上會更顯得貼近自己,並且也會想試圖從書中找到解開我們生活矛盾及痛苦之處的方法。

甚至在最後會發現,這些個案不只在與作者的諮商過程中有所改變,同時也改變了作者本人,讓她在和她的諮商師溫德爾諮商下,發現自己的不足或是內心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觸的原因。

在這邊我想要稍微列舉幾個作者透過個案,並反思到我們生活的例子,劇情的部分我會刻意忽略,以防影響各位的閱讀體驗,但是當中想傳達的意思,我想要特別記錄下來。

 

1.我們都在用「要的速度」過日子:這裡的「要」比較偏向「想要」。我們現代人生活越來越快,不論是社會給予我們的壓力(要不斷進步、不斷往前),或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我們什麼都希望能更快一點。想找人生伴侶的人,拼命使用交友APP找對象。想釐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娶女友,因此跟諮商師說只想要用4節晤談時間就搞清楚自己真實的感受。諸多例子,而這個要並不只是因為慾望,也是因為缺少或不足。

2.我們總是無法分辨自己的感受:我們小時候就被灌輸該忽視個人的感受。像是小孩子說:「我生氣了。」會被爸媽回:「什麼?這麼小的事情也生氣?」或是當孩子說出:「我好難過。」通常父母不會正視他難過的原因,而是要他「別難過了。你看這個。」將話題帶走。也因此我們不只無法分辨出自己的感受為何,甚至錯把感受少當成感受好。即使我們漠視感受,感受還是在那裡,它們可能化為潛意識行為。

3.很多人來心理諮商是為了結束:「請讓我不要有感覺。」可是最後他們會發現,人沒辦法只關掉一種情緒,卻步同時關掉其他情緒。當你想要逃避悲傷時,也會發現自己失去了快樂的情緒。書內有許多個案都是如此,他們想要結束掉某件讓他們感到痛苦的事物,有些人使用了抗拒、裝做自己很好的反應,卻發現那些痛苦的感受其實一直都埋藏在自己心底。

 

回到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內容的專業性高,但又不會因為專業的傲慢而用了很多外人看不懂的用詞,讓人讀了很痛苦,促使就算沒有做過心理諮商的讀者們,也能明白心理諮商不如一般民眾所認知的是心理或是腦子生病了,而是一個能挖掘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感受、找出會造成讓你不快樂的源頭,並從中讓你去正視它、面對它,接著改變自己。

在我成為協談志工之前曾受了1年相關訓練+1年接線實習,在看書內的內容都會有一種「啊這就是我學過的東西!她說的沒錯!」的感想,尤其不要對快死的人說什麼(這邊很想我在受訓時,不要對有自殺意念、情緒低落的個案說什麼幾乎一模一樣!),也就是我了解自己所學與書內的專業知識是一樣的,就對這本書內談論的概念及技巧更加放心,並更能融入這麼一本書之中。

同時這本書我也推薦給擔任督導及諮商科系畢業的親友,她們看過後都十分欣賞且大力推薦,可見這本書不論是在敘述上讓人閱讀得不亦樂乎且輕鬆自在外,專業方面也毫不馬虎。

購書連結: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書,歡迎到書封底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undefine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悅陽 的頭像
    悅陽

    悅陽的財經閱讀筆記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