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開始的開頭寫著:年度最佳基金經理人告訴你,別再買權值股,遠離指數型基金ETF。今後的選股指標,跟過去哪裡不一樣?
與過去推薦一般投資人買ETF是完全不同的建議,因此特地閱讀此書來了解書標背後真實的含意。
第一章開始至第二章,不外乎都在提全球化大勢已去,以目前的國際情勢來看,不論是歐洲許多國家的選舉,擁護民族主義的政客上台,抑或是川普打起貿易戰,都是反對全球化的象徵。
第三章論述全球化讓許多大型企業利潤高漲,但事實上他們持續獲利得歸功於借貸容易,且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開始執行QE,資金更加氾濫,借貸容易除了會造成投資房市地產變容易(只要付得起訂金就可以透過房貸借到錢),企業也藉此透過併購壯大自己,因為併購比創新還要容易多了,因此創新的能力下滑,使企業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裡面。
而上述提及的資金氾濫造成的惡果之所以還未完全爆發,是因為中國的關係。
這也是第四章的重點,談及2008後中國落後全球成長,故加速投資基礎建設,提高原物料的需求,使全球盛產原物料的新興國家也一同獲得成長,但是當過度建設、需求逐步減緩,資金氾濫的問題還是未解決,進而造成房價觸頂、即將泡沫化等惡果也外溢到其他產業,中國卻還是緊抱著信用擴張而未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之後的第五章透露當長期經濟榮景觸頂後,企業就會開始大量倒閉,因為許多企業過度擴張、效率卻更差(畢竟就連小規模經營的企業也能賺錢,這也是資金氾濫的後果之一),所以之前成長最快的產業,往往充斥著最脆弱的公司。
過去企業效益不彰、隨隨便便透過借貸併購就能賺錢,如今泡沫一但破裂,那些小企業就會被看破手腳而倒閉,一兩間倒閉是其次,怕就是這種企業太多,倒閉數量過高,進而影響全球經濟。
接下來兩章延續前面的論述,並提出更多數據及例子佐證外,還包含日本及英國政府的策略問題,這邊就不先破梗。
最後是這本書的重點(?),未來的投資方向與策略:
1.生產力改善的公司
2.提供有價值的高水準服務
詳情不詳述,最後用作者的結論一段話收尾:未來的投資策略必須更重視精挑細選,因為現在股價指數承擔的風險遠多於以往。極低的債券殖利率代表未來股市報酬也好不到哪裡去,而且未來市場波動性會更加劇烈。
最後收錄一下書內推薦的7支台股清單:智崴(5263)、美食-KY(2723)、葡萄王(1707)、臺企銀(2834)、神腦(2450)、同致(3552)、花仙子(1730)
選股條件是a.非權值股 b.是否為具利基市場產業 c.生產力改善 d.優質服務
至於更細部的選股內容,請參閱本書。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