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商人,指的是從事一般被稱為宣傳、說服、廣告、行銷、節目製作、網路內容、社群網站等眾多活動的產業界人士。
作者以這個名詞來向我們訴說一個專業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獲取我們注意力的產業,甚至讓我們心智有所改變。
本書主要在談注意力商人的演化,從「報紙、海報與電影」到「廣播與電視」,再到「電腦及網路」,最後則是現在我們現代人怎麼樣也離不開的「智慧型手機」。
透過這四個階段的演化,舉出許多注意力商人操作成功的案例,來讓讀者們更加了解注意力商人在這幾個階段是怎麼操作、怎麼吸引到我們觀眾(消費者)們的注意力。
一、報紙與海報
起初人們的生活能夠讓注意力商人獲取眾人注意力的地方並不多,第一個就是報紙。
但是在1833年代,紐約人幾乎是不看報紙的,報紙的目標讀者是紐約的商業及政治菁英,直到有注意力商人想到可以利用報紙上的廣告收入,來平衡自己的支收平衡,才興起這個操作。
且當時的報紙為了吸引眾多讀者,不惜壓低售價,甚至報導許許多多腥羶色的內容(這讓我想到蘋果日報剛出來時的模樣),使讀者群大增,廣告主也紛紛看上報紙的廣告潛力,開始願意砸大錢購買報紙的廣告板位。
後來的海報運用比較像是在路上貼上眾多五彩繽紛的廣告,讓原本要前往某地方的路人,趁著人們在行走時的思緒空檔,吸引行人的目光。就像是我們等車或是走在路上無聊時,四處亂看,就偏偏剛好看到吸引你的海報,使你對這件產品有興趣。
二、廣播與電視廣告
廣播的興起,起於一個短短小小的脫口秀節目,過去人民並不會專注的收聽廣播節目,但是那個脫口秀節目的成功,使人民只要時間一到就會停下手上的事情,來專注收聽廣播節目,這就是注意力商人將人們注意力給掌握的最佳範例。
而首度官方操作的注意力商人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利用廣播興起全國人民的愛國心,號召人民參與這場戰爭,並在最終成為一次世界大戰的贏家。
在廣播的官方運用上,英國可說是首創先例,也造成後來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學習的對象之一。
電視廣告的興起源自於1956年電視機的普及率高達72%,使電視機進入家庭,快速的吞噬人們的時間。這也促使電視台致力於製作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不僅能因此將觀眾的注意力給抓住外,還能增加廣告收入。
三、電腦與網路
進到電腦及網路的世界之後,注意力商人的手段也有所改變,像是發送廣告電子郵件,讓人們時不時就想點開信箱、以及電玩的興起,到現在電腦遊戲仍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們注意力。
網路除了利用免費的內容來吸引注意力外,版面的配置以及網路的型態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像是為了擄獲注意力,社交就變得很重要,這點應該很多讀者都有同感,因為身邊越來越多親人好友使用臉書,導致自己不得不加入臉書的行列。
從聊天室出發,人們使用匿名聊天室能夠抒發不敢在現實向他人抒發的心情跟痛苦,因此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使用,進而抓住更多的注意力。
四、智慧型手機
到了近10年,智慧型手機的盛行,導致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支,且手機內的app都是相似的,其中最有名的app不外乎是facebook和Instagram。
尤其前者身為現代有名的網路四騎士之一,在書內談論談論了兩者注意力商人的手法,並以Instagram說明了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界線,以及買家與賣家之間的界線,都會變得比以往還要模糊。
有關四騎士的部分可以去看《四騎士主宰的未來》(點進去是我的讀後心得!)這本書,會受益良多。
五、政府出手干預
任何廣告太過太多都不是一件益事。
本書除了探討注意力商人如何販賣我們的注意力,也不忘一再提及注意力商人如何被自己所創造的廣告反噬。
如1980年代的成藥廣告,因為過度誇大療效,導致政府終於出手制止。以及納粹政府的強權,將全國人民的注意力都拉到希特勒的演講上,導致全國熱潮,成為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最後,裡面有些理論讓我之後在面對注意力商人的精巧手法時,會忍不住再三思索一下,其中像是;
注意力商人最基本的操作手法:用免費的東西來吸引注意,然後把注意力給轉賣出去。
以及蘋果執行長庫克所說的名言:如果你沒為產品付費,表示你就是產品。
這兩段話剛好可以相互呼應,另外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可以源自於我們所關注的事物;
我們可以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藉由我們所關心的事物來定義自己。實際上,對我們而言最直接的環境,是由每個不同時刻掌握我們注意力的東西所建構而成,不管我們只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採取行動。正如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我的經驗來自於我願意關注的事物。」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