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本書的心得文時,曾經很猶豫想說之前已經寫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投資哲人查理蒙格傳》及《蒙格之道》這三本書的分享,再加上這篇會不會太多,但是換個方式想,蒙格已經在去年2023年過世,之後要再分享他的書機會也不大,身為蒙格的粉絲就決定還是要將這本書記錄下來,反正我寫這種文章也是為自己未來想要複習某本書當下我閱讀時的感想而寫的。
蒙格除了和巴菲特共同出席波克夏的股東會而聞名外,他自己也先後擔任魏斯可金融公司與美日期刊的董事長,因此也會在這兩家公司的股東會上發言,而《蒙格之道》就是摘錄他在擔任每日期刊公司董事長時,在股東會上的內容,這本《蒙格智慧》則是他擔任魏斯可金融公司時期的談話。
或許會有人跟我一樣疑惑,這本書摘錄的年份是1987-2010年,距離現在最少也有14年之久,這麼久以前的問答還實用嗎?還有值得閱讀的價值嗎?結果我隨便翻開閱讀其中一頁後,發現就算是時隔14年,書內蒙格的智慧依舊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幫助,甚至驚嘆他的眼界居然如此廣闊。(又或許能說,歷史就是會不斷的重演)
以下摘錄3段讓我最印象深刻,且直到現在依舊能運用在我生活、投資及工作各方面的內容。
承擔風險的前提
「我們承擔風險的前提是我們能得到合理的報酬,而且風險機率小,即使風險發生,我們的淨資產也足以應付。」
或許看到這段大家下意識會想到投資風險,當然蒙格也的確在談論保險公司的營運風險,不過我認為這個觀念也可以運用在我們所有生活之中。
像是我身邊也有朋友是完全沒有保任何保險的(當然車子強制險那種一定有),認為保險的費用只是會被保險公司賺走而已,其實要這樣想也沒問題,可是我認為保險的用意就如同上面承擔風險的前提一樣,如果你是個就算發生任何意外,你的財富也可以幫你支應這些意外的損失,那麼你不願意保保險就沒問題,你可以承擔這個風險,可是如果我們只是一般人,無法承擔風險那麼就應該要有好的保險。
除了保險外,這個觀念也能運用在人生很多選擇上,像是很多人會很猶豫要不要換工作,如果換工作後的報酬比現在工作好,又或者就算之後失敗你也有其他備案(像是大不了回到原本公司或是有一技之長能找到其他工作),那麼就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
為什麼會那麼多人被龐氏騙局騙
「我認為這是一個觸及人性的問題。面對這麼瘋狂的事情,這些有身份、有地位、頭腦聰明的人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愚蠢?
這場騙局利用心理學所說的『社會認同』現象,看到兩、三個人帶頭這麼做而且奏效,其他人就相信了。『畢竟如果連高盛董事長都參加,那一定就沒問題』。不自己思考,而是盲目地跟著別人行動,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考方式。」
蒙格回答這個問題時是1995年,直到現在2024年都要30年了,不久前我才看到有76歲的老父親被騙走3000萬房子,當事人就是陷入收益高的騙局之中,再加上去年im.B詐騙案裡面有很多醫生等高收入份子,就不免感慨,過了這麼多年,蒙格的智慧依舊管用。
蒙格的基本人生哲學信仰
「我們在所說的話或所寫的文字中,都企圖做到這一點:對理智的追求。然而,我們沒辦法精煉的表達出來。如果你要我們把全部的人生智慧濃縮成一句話,我們做不到。」
「在前人的總結中,也許說得最精闢的是佛陀。佛陀說:『我只教一件事,我教的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一部分痛苦。』這不是佛陀的原話,不過大意是這樣。」
「這就是我的智慧之道。換句話說,如果你四處尋找不痛苦悲傷的方法,嘗試避免它,而當你遇到無法避免的悲傷時,你也學會如何解決處理它,這就是智慧。」
「為了避免悲傷,你必須知道悲傷的原因。」
「佛陀說的就是理智,佛陀教導的處世智慧非常理智。」
最後有人提到:人活著確實不容易,人生太難了。
「不是的。看透悲傷的根源,人可以脫離苦海。換句話說,知識非常有用,對人生的理解多幾分,人生活中的苦楚就少幾分。」
最後,我不否認上述最後一段是我私心納進來的,我太喜歡這一段跟佛法有關的內容,身為佛教徒我也一直在尋找這種智慧,我時常在蒙格的回答中看出他的智慧,這些智慧就如同我前言所說,不只能影響我的投資,也能改變我對生活、工作種種看法。
購書連結:蒙格智慧:巴菲特傳奇合夥人的投資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