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本很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利用100則哈佛、史丹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實驗,來佐證這本書所談到的100個方法是有實驗根據的。
因此在看這本書時,一方面能輕鬆學到心理學的小知識,還能透過這些實驗來加強這些理論的正當性,而非作者憑空想像而來。
書並不厚,也並不難,我簡單挑選出其中幾則我覺得很有趣的小實驗來與各位分享,若各位看過後覺得有趣,也歡迎去找這本書來好好翻翻唷。
一、
目標梯度:讓自己或對方感覺目標就在眼前。
很多咖啡店會進行集點活動,A咖啡店集滿10杯咖啡,免費送1杯。B咖啡店集滿12杯咖啡,免費送1杯,但在集點卡上預先蓋了2個章。
實驗結果是拿到B咖啡店集點卡的人,比拿到A集點卡的人,多更多人集到1杯免費咖啡。
由此可知,只要給予回饋,讓對方知道距離目標多近,就能提高達成率。
我們在工作上也是如此,當知道距離目標越近,我們的動機就越強,因為我們有捨不得放棄看得到終點的事物習性。
二、
同類相斥:遠離同溫層。
詢問維根主義者(完全不吃動物性食物的純素主義者)與素食主義者(可以吃乳製品及蛋的素食主義者):「和一般人相比,你對對方有什麼看法?」
可以得到維根主義者對素食主義者的偏見,比素食主義者對維根主義者的偏見多出三倍。
透過這個實驗可以得知,人對於中心思想與自己接近,但主張不夠徹底的人,有討厭的傾向。
每個人出生後,都會漸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規則」,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會按照這套規則行事。因為嚴格遵守這個內在規則,才能讓我們的內心保持平穩。因此一旦遇見與自己擁有相似規則的人,就很容易對些微的差異十分敏感。
三、
目標設定理論:讓目標更具體明確。
發現貨車只裝載法律規定最大載重量的60%改成貨車載重量要達到上限的94%。
結果是貨車載重量達到最大載重量的90%
由此可知,雖然人有不做超出要求範圍事情的傾向,但通常只要提出具體、不太困難且容易接受的目標,就會因此產生幹勁。
因此設下「儘管困難,但有可能實現」的目標,而且不論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對這個目標有相同認知和解讀,讓人可以輕易按部就班朝目標執行。
除了上述的幾個實驗,還有像是;思考目前從事的工作對社會有何貢獻,可以提高工作的動機。匿名容易讓人背離道德。只要能戰勝一項誘惑,即使面對其他各種誘惑,意志力也比較容易發揮作用等,都有心理實驗所證明的。
最後,作者的導師安東尼曾說:「表面上來看,驅使我們每個人的動機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六種需求。」我們終其一生便是根據這六大需求,決定做與不做。
需求1.穩定性:維持目前生活步調的需求
需求2.變化性:希望有全新體驗的需求
需求3.重要性:希望別人重視自己的需求
需求4.連結性:希望與周遭產生連帶感,並受人疼愛的需求。
需求5.成長性:希望提升自己的需求。
需求6.貢獻性:希望能幫助別人的需求。
讀者們也可以嘗試看看自己的各個行為反應,是不是依照這六大需求所做的決定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