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事實上並沒有結束。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

看這本書時正好在2020年初,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各國確診數量不斷往上攀升,導致不論是哪個投資市場流動性都受到衝擊,甚至出現美股2週融斷3次的前所未見的歷史,有幸能體驗到這陣子的股市大起大落,真的比退休前遭遇這種事情來得好得多。

回到正題,在這些黑天鵝衝擊,導致熊市是否來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金融危機真的是毫無跡象可循嗎?

《崩盤》這本書來自於知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在這本書內詳細的描述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的時空背景,並且從之往後延伸,他並不是只談到那次金融危機本身,而是之後對我們這個世界與金融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書內以金融為主,但是金融卻無法擺脫政治,各國的政治角力,深深影響金融界的一切。

本書分為4個部分,總共有760頁,就算扣除掉註解也有670幾頁,雖然很厚,但也因此知識量非常豐富,我將針對這4個部分簡單分享。

 

第一部分

08年金融危機時,大家理所當然的會認為是因為次級房貸所造成的危機,卻未想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因素所共同造成。

如美國政府本身的財政赤字,促使一但外國投資者拋售美國資產會造成極大的衝擊,以及跨大西洋金融體系促使這場金融危機對歐洲國家的衝擊並不亞於美國,再加上歐洲國家一開始認為這是美國的危機,反應過慢與國與國之間的不信任等原因,還有東歐與俄羅斯的關係及中國的崛起,都是促成這些危機風暴引爆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

08年危機爆發,各國對於這場危機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美國自身在紓困過程中遇到民主黨及共和黨雙方的政治角力,更從布希總統延續到歐巴馬,可惜後者的財政刺激措施並不夠,不然這場危機應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

另一方面東歐國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中國則是起於內需求的龐大動力,促使其他國家在步入衰退時,中國的經濟擴張反而過快,緊接而來的危機造成多達3600萬名勞工的失業潮。20國集團也在這個時期確立。

 

第三部分

因為作者本身是德國經濟史知名學者之一,所以對歐洲國際情勢與歷史背景非常了解,在這邊深入談到歐元區各國的政治角力及算計,以及部分國家為什麼會產生債務危機,像是希臘與愛爾蘭。

除此之外,因為歐洲國家的福利津貼不斷縮水引發民怨,後續民族主義的崛起也和這些有莫大的關聯。

這個部分通常都是讀者們比較陌生的部分,我很少見到談論歐洲債務危機的金融書(也可能是我見識太淺),透過這本書詳細解說分析,讓對幾年前歐洲許多國家突然爆發債務危機,感到陌生的我受益良多。

 

第四部分

時序來到2019(這本書出版的時間點),危機還是持續存在,不論是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東歐後蘇聯國家、歐盟之間各國的各自盤算、中國與美國的政治角力等等,都還是深深影響著全世界。

這裡有談到2016年全球雖避免危機的發生,但危機依舊持續的升高。看到這裡不禁佩服作者,因為2020年的其中一個危機就來自於石油。當年新興市場的衰退僅限於個別經濟體與特定商品(石油),並非全面性的。可現在來到2020年,危機似乎不只如書中說的存在,甚至稍稍引爆,未來是否會真如本書一開始所說的:我們面對的不是重複發生的危機,而是危機的突變與轉移。

 

最後,我在看《崩盤》這本書時,一直想到前陣子的《大債危機》(這裡就先不提達里歐的橋水被謠傳有爆倉危機、投資損失極高等議題),在這些經典歷史事件的背後,我們能不能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檢視歷史,為的是幫助我們具備預判未來發展所需的智慧(來自安納金的導讀二),這也是愛榭克曾說過的,很多金融危機其實都有歷史可循,而我們最愛說這次不一樣,但其實有時候某部分是一樣的、是有跡可循的。

如果要讓我比較《崩盤》與《大債危機》的差別,我覺得前者因為將重點都放在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著墨相較於後者深。而且前者在歷史背景與各國(涵蓋歐美與亞洲)政治思維上也描寫得較為詳細。但是如果單純想要了解債務對金融所造成的影響,我覺得《大債危機》講述的比較詳細且完整,也舉了更多類似的例子。

購書連結:崩盤:金融海嘯十年後,從經濟危機到後真相政治不穩定世界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書,歡迎到書封底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undefine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悅陽 的頭像
    悅陽

    悅陽的財經閱讀筆記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