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在圖書館的線上推薦系統內,發現它的推薦數是二位數,但是圖書館卻遲遲未將它購入,之後因緣巧合下就得到了這本書。

作者本身是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個出版28本著作的作家,再加上他每個月閱讀20本以上的書真的是太讓人佩服了,相比我今年1個月平均下來也不過閱讀15本上下。

也因為作者的閱讀量如此之大,再加上他在前言另外有不少休閒時間(每個月看10部以上的電影,每星期上健身房45次,每月有10場以上的聚餐,每年出國旅行30天以上),更讓我好奇他又是如何將這些書好好吸收的。

如果你常苦於明明認真看了一堆書、上了許多課程,卻好像沒什麼進步的人,那務必要來看看這本如何將你學習發揮出最大成果的商業書。

學習效果不彰是因為沒有進行輸出

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好好念書,並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可是大多時候,成績都不如我們預期,總覺得自己念了很久、也很認真準備了,卻還是考不好,是自己比較笨嗎?還是不夠認真呢?

其實都不是,學習的重點很簡單,就是輸出

我國的教育與亞洲其他國家都很類似,多著重在輸入,而不太鼓勵孩子輸出。

輸出的定義很簡單,就是「說」與「寫」。相反於輸出,輸入則是「聽」與「讀」,透過這個定義我們會發現自己更多時候都是在進行輸入,卻忘記要進行輸出。

如果以作者的輸出為例,他每天發行電子報、更新臉書和Youtube、每天寫作並每年平均出版23本書,上述這些最長都持續了13年,最短也有5年。這樣強大的輸出方式,讓他不斷在閱讀大量知識後,進步飛快。

我們應該也有那種經驗是學會某個學科以後,同學希望你可以教他,結果透過用口說與教導的方式將該學科內容轉知給另一個同學時,會發現原本你所理解的或許不夠透徹,或是因為這個教導的動作,促使你找到你不足之處,也因此讓你學的更透徹。

輸出就是我們現代人在學習時,最欠缺的一個技能。

 

輸出的基本法則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教導你該怎麼輸出。

1.兩周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為長期記憶。

2.輸出和輸入的循環:「成長的螺旋梯」反覆輸入和輸出實踐,才能獲得成長。

3.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是3:7。

4.檢視輸出結果,將經驗活用在下一次。

除了這4條基本法則外,書內還有更多如何輸出的細節,包括溝通的技巧、怎麼道歉、寫作的方式、如何撰寫E-mail等,這邊我就先賣個關子,讓有興趣想好好磨練輸出技巧的讀者們去找這本書來看吧!

 

我自己的實踐

看過這本書後,我也試圖將輸出的方式套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之中,發現其實我們平時也都會不知不覺善用到輸出的4個基本法則。

1.多寫考古題的學習輸出法:當年我在準備幾個大型考試時,都有深刻的體悟,就是「與其死讀課本,不如多多練習解題。」尤其考試前,多解一些考古題真的有助於將你本來不理解的觀念給打通,不僅效益驚人,也很省時。這也是上述所說的第3則基本法則。

2.檢視成果再進步:在檢視輸出結果這件事上,我在擔任協談志工時,可說是將這點運用地淋漓盡致,從還在受訓的接線實習階段,我就一堂課都沒有請假的全勤,並盡量讓自己能安排上線接電話,再反覆重聽協談內容,和資深督導討論自己的技巧該怎麼進步與磨練,透過每一次的協談過程學習不足再進步,到現在開始獨立值班仍是保持這樣的習慣。

3.閱讀過後的分享:我讀完書後除了像現在這樣撰寫讀後心得,跟網路上的讀者們分享,除此之外,平時我自己也會用口說的方式跟身邊親友分享這本書的內容,這樣的分享有許多好處,像是因為我親友也愛閱讀及學習,在我分享完這本書的觀點後,他會提出他自己的觀點及想法來和我交流,透過這樣的切磋,反而能讓彼此都能吸收更多。我想這也是許多讀書會成立的主要目的。

3個例子讓我在考試上獲得良好的成果、協談技巧的大幅進步、對書知識的融會貫通,可見多花時間在輸出上,確實比一味輸入要來得快速進步。

 

最後,有關作者談到「提升輸出力的7大訓練,包含寫日記、紀錄健康狀態、寫讀後感想、發送情報、在社群媒體上發文、寫部落格、寫興趣。」我不知不覺也達成了幾項,之後更是希望不論是自己閱讀,或是上課、講座得到的知識,都能透過持續不斷的輸出,促使自己自我成長。

 

購書連結: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書,歡迎到書封底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undefined

arrow
arrow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