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看的第6本書。(但是心得是在看完N個月後寫的…不是我懶惰啊,是生活太忙碌了…)
這本書很特別在,它不是那種針對投資、財經、商業取向的書,而是一個議題取向的書。
觸及範圍非常廣泛,包含教育體制、企業家的責任、社會氛圍,融合歷史講述上一代與我們這一代的差異,所造成的影響等等。
整體而言,內容都很值得人深思,以及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努力的必要性。
簡單來說,上面已經將整本書的內容講完了。
再來提一下這本書的標題,指的就是台灣的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地步,也就是當初我們經濟能突飛猛進,是因為我們摘了最低的水果,摘完後,就停駐不前了。
而中國之所以近幾年的經濟發展能如此快速,無非也是因為他們也正在摘最低、最容易摘到的水果。
並提到等到中國摘完最低的水果後,就會面臨跟我們一樣的困境,最低的水果摘完後,然後呢?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並不鼓勵台灣與中國比較,希望台灣以歐美國家為目標,以此前進。
最後,一樣來節錄一段我最愛的內容。
作者不像一些只會倚老賣老的老年人一樣,批判年輕人不夠努力,所以才會領低薪,淨說一些風涼話。
而是承認環境的困境全是取決與上一代的不夠努力,再來提出反思,既然知道上一代不努力造成下一代痛苦,那為什麼年輕人自己也不努力呢?
看到有人二十幾歲就過brunch、電影、咖啡館的這種日子,我第一個想法是他還沒找到志趣,不管學歷多高,每人進職場都需要從頭學起,這點無關乎世代,只要熱愛工作,下班後就一定也在想工作,不然就是透過學習補強職能。如果不熱愛工作,就應該換工作試試看。不把握進入職場的黃金十年多方探索,卻在追求小確幸,不是很可惜嗎?
也許他回答:「不用,謝謝,反正再怎麼努力也買不起房,換工作幹嘛?」我會反問:難道工作對你的意義就是買房?就是領薪水?買房是一種幸福,但是在工作中自我實踐也是一種。如果買房已不可能,為什麼不是透過工作得到自我肯定?畢竟brunch、電影、咖啡館只能是一種生活風格,不可能帶來自我肯定。
我還有一串問題:如果以買不起房做為追求小確幸的理由,那搬進社會住宅之後呢?你會因此無後顧之憂,轉而追求工作成就嗎?還是說,你只會把小確幸換成中確幸,在社會住宅永遠住下去?你一直住下去,下一代年輕人怎麼辦?逼政府去強徵民地蓋更多社會住宅嗎?
年輕人可能會說:再怎麼換工作,還不是低薪,被老闆剝削?真要描述職場壓榨,例子一定也很多。但這一切有個原因就是產業沒升級。事實上,產業沒升級也是資金湧入房地產的一大原因。年輕世代要拿產業沒升級來怪上一世代,上一世代只能認了。
不過,上一世代沒讓產業升級,原因不就是不夠努力嗎?年輕人要怪上一世代,自己就應該更努力。怎可以一邊怪上一代,一邊繼續不努力?上一代不努力,方式是西進中國壓低成本,不思創新;年輕世代不努力,方式則變成brunch、電影、咖啡館。方式不同,但都是不努力。--P.26
有趣的是等看完這本書過了一個月,在市立圖書館的網頁上赫然發現居然有進這本書(讚嘆市立圖書館!!!!!),結果還預約額滿,完全插不進去,可見這本書的吸引力。
另外也在此推薦綠角關於本書的讀書心得: 在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