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開宗明義的說,這是一本適合有以下特性的人看的一本書:
猶豫不決,無法立即行動
無法持之以恆
容易半途而廢
集中力不足
學習效率差
忍耐力不足
下定決心卻又逃避現實
任性而為
對我來說這本書可以是一本工具書,也可以是一本更了解拖拉心理的書。
後來發現作者本身也是心理師出身,因此並不意外這本書談及部分人類心理,用以輔佐拖拉行動的原因。
整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了解你自己再來檢視那些待辦事項,就能找到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是用以做工具書時,最需要掌握的技巧。
節錄書內幾個我覺得有心理面向的內容:
就是因為這樣,你才會拖拖拉拉:
1.一直想行動,卻始終沒有行動或是無法持續下去
2.一直想停止,卻始終沒有停止。
遲遲沒有行動或無法持之以恆的兩大主因:
1.因為你無法實際感受到這些行動結果的喜悅。
2.想做的行為本書,對你來說是一種痛苦。
想停止卻怎麼也停止不了的原因:
1.無法實際感受到不好的結果。
2.認為行為本身是一種愉快感。
再來進入正題,想要擊退拖拖拉拉,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步驟:
0.列出習慣清單
1.非做不可嗎
2.你在抗拒什麼
3.直接決定行動時間
4.行為習慣化
5.行動前,先放棄
在這五個步驟中,書內也加以詳述,如在第一步驟中的非做不可嗎?裡面,更詳盡的探索如何開始。
列舉簡單幾項:
1.你需要思考這件事對自己有何意義,最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最有立即性的事情,當然也要優先辦理。
2.接受真實的自己,要立即辦的事情是對你而言有立即性,並不是別人說、依照別人的方式對自己而言,並不一定是正確的,或是有急需的。
另外做某件事會產生抗拒,那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抗拒的原因,並徹底解決,而不是放著,導致這件事無限期往後延宕,這樣是沒有效率的。
當抗拒的真正原因被解決,以輕鬆的心態開始行動,就會產生立即行動力!
最後,個人覺得整本書最讓我有收穫的地方是放棄才有收穫這個概念,書中舉例你花了一大筆錢買課程,上了1、2堂後發現這根本不是自己需要的,或是對自己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幫助,卻礙於已經繳費無法退費的困境,只好持續花時間上下去,反而除了錢外,還浪費不少時間,這時候就應該勇敢放棄,或是轉換別的方式(書中舉例他同樣會去上不感興趣、不適合自己的研討會,只是把那個時間拿來做別的事情,變成屬於自己的成長研討會)。
記得小時候都會被灌輸堅持下去才會變成贏家的觀念,所以遇到困境就應該好好堅持下去、甚至努力突破,但是長大後就會發現如果繼續下去沒有好處,下定決心停止才是最佳選擇。
運用在現在的生活上,我每天都有許多書要看、許多課程想上,可是一天的時間就是這麼少,那麼不適合自己的就應該勇敢停止,將時間省下來給下一本書、下一個課程,這樣才是能讓自己持續進步的最佳選擇。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