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現象在現今世界各國都存在著,這是資本主義所造成的必然現象,我國的M型化社會也十分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中產階級的逐漸消失,都是我國不得不重視的危機。

這本《被壓榨的一代》談的就是美國中產階級現今所面臨的困境,與我國的狀況有部分類似,也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對中產階級議題有興趣者也可延伸閱讀《中產悲歌(心得在此)這本書。

一般人對中產階級的印象應該都是:生活雖不到可以隨意揮霍的地步,但至少是無虞的,負擔的起自身的生活費、娛樂及房租(),更能每年至少出國玩個一次,下班後有時間去上自己喜歡的課程,充實自己的生活,養一到兩個小孩仍是綽綽有餘等等。

這些都是我們對中產階級的印象,可是在這本書內所看到的美國中產階級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開始脫離我們記憶中的中產階級,甚至往貧窮線上移動,不是往上流動,是往下沉淪。

明明美國是世界強權,要說經濟是世界第二,應該沒人敢稱第一,再加上世界上最強的企業都在美國,可是中產階級卻越來越少究竟是怎麼回事。

看過這本書後,我自己整理出幾個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

高學歷背後的沉重學貸

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學歷,可以保證一個人能永久保有自己的職業認同或甚至是任何一種認同。-P.197

律師、大學教授這些都是我們印象中,高薪且穩定的傳統工作,如今在美國卻成為了中產階級中的貧窮階級。

能成為大學教授許多都至少念到博士學位,更別提律師是具有高門檻的職業,但是在成為這些高學歷的背後,連年漲的大學學費促使許多人根本不負擔不起,因而背了龐大且沉重的學貸。

就算真的順利畢業了,初出社會的社會新鮮人也不見得能找到一個薪資足夠生活的工作,隨著時代改變,大學教授的正職工作越來越少,法律系的畢業生就業率根據全美法律就業協會的調查,從2007年的92%年下降到2012年的84%,並來到2016年的87.5%,但2012年法律系學生的平均負債金額為14萬美元(等於420萬台幣),與2004年比上升了59%

就業率下降,負債金額卻上升,這樣具有高學歷真的對自己的人生有幫助嗎?

 

企業的不友善

「我已經17年沒工作了,」另一名女性以微弱的聲音說道。她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我一直在照顧家庭,但我是一位受過訓練的律師。我能預料到雇主會拒絕我。」

另一名頭髮灰白、聲音溫柔的幼兒園老師,則坦白自己在一年內接連丟了工作。一名電腦程式設計師則說自己是一個非常負面的人,腦中總有個聲音一直對他說,事情不可能順利的,他說:「我過去以為寫程式是一個很有保障的職業,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排斥年長者、迷戀年輕人且需仰賴最新科技知識的領域。」-P.211

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去了解過知名企業亞馬遜對員工有多苛刻,以及書內談到的Uber對司機僅是雇傭關係,促使這些司機沒有正職的安穩薪水及應有的福利。

隨著經濟改善,世界上富可敵國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對於勞工的態度也是越來越藐視,勞工的權力也遠比不上過去,這裡推薦《四騎士主宰的未來》這本書,書內談到美國最有名的4間超級企業,能帶給人許多反思。

也是因為現代企業對勞工的態度,像是一但女性員工懷孕,公司主管的反應多半是不太樂意的,以及相較於聘用50歲的中年人,不如聘用薪資較低的年輕人,這讓越來越多中產階級被迫向下移動。

 

矽谷科技業的崛起造成房價上漲

貝瑞和同樣擔任老師的太太妮可,兩人各自的年薪為69千美元。照理來說,這筆收入應該能讓他們安安穩穩的當個中產階級。假如矽谷沒有崛起,那麼他們的薪水或許還算夠用。

但科技熱潮帶來的大筆財富導致彎曲的房價高漲,讓長久以來處於工人與中產階級的居民們,倍感吃力。

在貝瑞家附近的Gilroy,一間一千五百平方英尺的起步房(指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在財力有限下所買下的第一間房子),要價68萬美元。

在他教書的地方,起步房的價格甚至飆升到150萬美元(約4500萬台幣),讓那些每天指導著利弗奧克高中學生的老師們,根本不用妄想和學生住在同一個區域裡。

隨著矽谷科技業的出現,讓原本中產階級的薪資水準一下子跌到彷彿貧窮線上,當隔壁鄰居是科技業領著比自己多10倍以上的年薪,自己的居住環境房價要不漲也很難。

雖然很明白這就是供需的問題,但是這也讓本來看起來是穩定的中產階級如臨大敵,中產階級的薪資本就浮動不大,也不可能像科技新貴一樣人人都有上百萬的年薪,卻因為科技業的出現進而造成自己的薪資有一種貶值的感覺。

原本能買得起的房子,頓時都買不起了。餐廳及另外的育兒消費也隨著攀升。

 

美國政府制度的缺陷

美國一直都是資本主義代表國,雖然在經濟大蕭條時有推過大政府,但是大多時候都還是崇尚資本主義,這也讓美國在面對許多難題時,政府所做的實在是不夠多。

這邊舉例美國本身是沒有公立、國家體制的托兒所,這導致父母只能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的幼兒園,在紐約中產階級者的每個孩子托兒費用,經常加一加就高達253萬美元(約等於75萬至90萬台幣),再加上單親數量的攀升,讓托兒費用對父母而言的變得壓力更大。

育嬰制度也不如歐洲的周延,不論是生產的部分費用是否能讓政府或保險來負擔,或是產假、育嬰假等家庭假能給予部分薪水的補貼等等,這些其實都可以由政府來帶頭做,不僅能協助減少有育兒經濟壓力的家庭,也能提升生育率(儘管我覺得要提升生育率,不只有周全的育兒制度,還有許多政策該實行)

 

除了上述四個原因外,我自己對以下這番文字特別有感觸。

對我而言,讓此種壓迫更為嚴重的元兇之一,是那句經常浮現在我們耳邊的呼告:「做你所愛」。

這句話總是勸誘著中產階級,要他們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出於好意的精神導師和企業們,頻繁使用這句格言。

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做自己所愛,該如何生存下去?世界上其他人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對於許多記者、新創工作者等那些雖不穩定但具有創意的產業員工來說,這句格言有時甚至具有某種強制性。這些工作的光環與聲望,就是這些以長工時換取低薪者的收穫。

華人父母總是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可以選擇未來出路步錯的科系念,也造就了為什麼熱門科系永遠如此熱門,像是醫學系分數從我還小到現在都是第一志願、為什麼電機、資工類的科系分數緊追在醫學系後面,因為這些科系畢業的學生工作機會一大把。

相較於這些熱門的科系,設計系、戲劇系、中文系等,傳說中的「做你所愛」前就讀的科系就顯得冷門許多,更別提更冷門、大眾連聽都沒聽過的科系了。

父母希望我們就讀那些熱門科系,要求我們不要「做你所愛」,理由很簡單,就是怕我們成為書內這些被壓榨的一代。

年少時不懂父母的心思,如今出社會後才更感慨當年的自己太無知。這本書內就連法律系畢業的美國新鮮人都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更別提裡面有很多都是具有律師執照的流浪律師(2014年紐約時報的報導內提到,僅有60%的法律系學生在畢業十個月後,找到全職且具有前途的工作),沒有全職意味著收入不穩定以及沒有保險等應有的勞工福利,在這種苟延殘喘的情況下生活,若你正巧沒有富爸爸贊助你的生活費,那就真的跟書內的中產階級狀況一模一樣,也可能會更慘。

 

最後,雖然書內作者不甚認同「做你所愛」這句話,我其實也不是很認同,不過我覺得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不論是選擇什麼樣的工作,都是自己思考過後所做下的決定,誰都不應該因此對對方有所批判,只希望每個人在做下決定後都能不後悔。

以及希望這個世界可以越來越美好,如何保障中產階級的生活、讓他們成為一個國家的支撐(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失去中產階級,這樣是不健康的且會有損整個國家的未來),是政府應該去好好思索的重要事情。

購書連結: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文與好書,歡迎到書封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undefined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被壓榨的一代 中產階級
    全站熱搜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