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的好處一般要過了更長的時間才會顯現。要等到書來了、開始讀了之後,才會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新程式終於開始運轉後,要幾星期、幾個月才看得出成效。

也難怪成本與效益的時間差會導致遲遲不肯行動。人們缺乏耐性,想早點嚐到甜頭、討厭的事則晚點再說,因此如果改變代表著現在就要付出成本,好處以後才會顯現,人們就會什麼都不做。」-P.114

舉凡我們生活之中都難免會遇到希望能改變對方立場、或是希望對方能照著自己意見跟想法做的實例,像是父母會希望小孩子乖乖去洗澡睡覺、不要挑食,像是希望另一半可以選擇自己想吃的餐廳,像是小孩子會希望改變父母傳統的政治立場,工作上更有希望能改變上司的決定、又或者是主管希望能推動下屬更自動自發之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這本書就是要談如何克服慣性、引發行動與改變主意。

如何改變的根本原因

我們下意識想要去改變一個人首先一定是提供推力,例如希望你不要抽菸就會不斷告訴你抽菸的壞處(身體會變差、牙齒會變黃等),或是希望你考上醫學院就告訴你未來能有一份體面又高薪的醫師工作。

但是在這麼做的同時卻忘了在你發現改變沒出現,而想要增強推力的時候,應該先看看阻擋改變的原因為何,這時候若能發現這個原因只是一個小小的阻礙,那將它拿掉以後,或許不需要如此大的推力也能幫助對方改變。

這本書找出這些藏在暗處、阻擋改變的障礙,讓讀者們可以追根究底找出究竟是哪些問題讓人遲遲不行動,並加以解決。

1.抗拒心理:人被逼迫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想抵抗,當我們面對有人試圖想說服我們並與我們既有的觀念不同時,內心的抗拒就會愈加強烈。

 解決方法:我們可以嘗試提供選擇,讓對方擁有自主權,就會較放下抗拒的心理。或是從理解著手,並讓自己成為對方的夥伴,因為當對方信任你而跟你對話時,就會將你的話給聽進去,進而做出改變。

2.敝帚自珍效應:人是很念舊的生物,因此會抓住在做的事情不放,或是不願換掉現在手上正在使用的物品,因此要催化改變就得讓人們對新事物感到放心,還要協助他們放掉舊東西。

 解決方法:與其給對方選擇,不如直接拿掉「不行動」的選項,像是公司資訊人員要鼓勵員工更換電腦系統,可以直接表明舊系統自何時開始就會斷網無法使用。

3.距離:如果新資訊、新觀念和自己既有的觀念想法差距太大,而落在人們的「接受區」之外,這樣不論他們聽到什麼都會充耳不聞,像是我們很難要求一些政治非常保守的人去接受過於嶄新、先進的觀念。

 解決方法:拉近距離的方法可以「從小忙問起」,一開始先請對方協助做一點幫助,像是打電話去問問卷不佔用太多時間,之後再循序漸進到面對面的訪談,而非一開始就要求前往受訪者的家中勘查家中使用的傢俱等。

4.不確定性:改變通常伴隨著不確定性,新的產品、新的決定、新的職涯會跟原本的一樣好嗎?這使我們駐足不前難以選擇改變。

 解決方法:可以先透過減少摩擦成本的方式,如先提供免費試吃、免費試用、免運費等方式,來讓人們覺得先嘗試看看也沒關係,等到做出改變後就有機會養成新的慣性。

5.佐證:有時候即使說的人學識再淵博、再言之鑿鑿,還是不夠。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多一點證據,要有更多證據,聽的人才能確認適不適合自己。

 解決方法:利用眾人的力量,像是當公司要為某項決策做決定時,當看到好幾家同行都採取新做法後,企業董事會才會跟進。醫生等到好幾位同行也開同一種藥後,才會開始使用新藥品。

 

最後,書內針對上述這5個原因提出各自不同的解決之道,這邊我只是在分享時稍微列舉出其中一項,其實每個原因底下都不只有一個解決方式,且透過一個又一個實際的案例故事來佐證這些解決方式確實有用,而這也是這本書有趣又好看的地方。

購書連結: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文與好書,歡迎到書封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如何改變一個人 心理
    全站熱搜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