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意外從圖書館借到的一本好書,時常去逛書局的新書平台,以及圖書館看進館新書的好處,就是會發現平時刷博客來時不太會發現的好書。

這是一本探討精神疾病的病患與我們社會距離的書,原本不打算單獨寫一篇心得,但是因為想想有不少感觸想分享,因此在看完且在臉書發文過4天後決定來寫一下,但就真的只是簡單的寫一下。

undefined

圖片來自:《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有精神疾病的應思聰與姊姊應思悅。

精神疾病病患與家屬的痛楚不會有人知道

去年我國很紅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中也有探討了精神疾病病患在這個社會中,極度不被接受,也因此造成這些病患難以融入社會,他們的家屬更是心力憔悴。

當時在看那部劇時就非常心疼應思悅,她本來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但因為她弟弟罹患了精神疾病,因此整個人生起了很大的變化。她弟弟也是本來被視為充滿天分的電影導演,也因為這個精神疾病讓人生整個變了調。

精神疾病病患生活跟工作不易,就算他們努力想減藥量、好好去工作,減輕家庭壓力,社會依然不接受他們。

更別提他們家屬的難熬之處,要照顧一個病患已經很不容易,還要照顧一個精神出現狀況的家人,不只要擔心他們自傷,還要盯著他們別讓他們傷人,這樣的壓力,我想只要有照顧過人的讀者都能理解。

可是這一些關於病患們的痛楚,我們社會大眾並不會知道,因為媒體不會報,他們只喜歡報聳動、能夠煽動人心的新聞,就像2016年內湖的小燈泡事件,還有2018年病患闖進牙醫診所,刺死牙醫生的事件。

我想像我們這種不了解背後事情的民眾,光看這些新聞內容會讓我們對這些精神病患感到恐懼,甚至擔心如果之後收容所設在自己家裡附近,那會不會變得很危險。

也就是這些媒體只報導這個面向的事情,才會促使我們社會大眾對這些病患的誤解越來越大。

而這本書內有詳細描寫到這兩個事件,不只描寫出被害人那方的痛,包括這兩名兇手的背景以及他們家屬的感受與心情。

像是2018年賴姓病患之所以會闖進牙醫診所,是因為他親妹妹在這間牙醫診所工作,而他平時就覺得他妹妹很愛玩,很不負責任,因此對妹妹有一些偏見在,但這原因也來自於其實他很孝順,甚至希望能早點重回社會工作,好減輕父母的經濟重擔,還請精神科醫生給予他減藥,讓他能不受藥物的副作用影響正常生活。

回到事情發生那天,如前面所說,他已經對妹妹有了偏見,打去牙醫診所問他妹妹有沒有上班時,牙醫診所選擇隱瞞,後來得知真相的他一氣之下就拿著刀衝去了診所,並失控刺死牙醫。

書內有關這部分的描述比我簡述的還要多更多,所以我還是希望對這議題有興趣者,可以自己找這本書來閱讀,讀後會讓我們對精神病患們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包容,並能以更柔軟的心來看待他們。

為什麼在這名賴姓病患家屬眼中,孝順且體貼的孩子會變成刺死牙醫的可怕兇手?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然我並不是說刺死醫生無罪,殺人固然可惡,不過為什麼我們社會無法為這些精神疾病的病患提供更多援助,讓他們在傷人之前就阻止他們?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心中的疑惑。什麼時候我們政府才能正視這些病患的困境,才能知道只有將他們照顧好,社會才能減少更多因為他們而產生的傷痛?

 

最後,書內也有談到自殺防治的部分,因為憂鬱症也是一種看不出表徵的精神疾病,再加上我國自殺率不斷攀升,因此這個議題也更顯得重要許多。

只是剛好我自己也是自殺防治的協談志工,所以更能感受到在面對這些打進來尋求幫助的患者,我們能做的真的非常非常有限,也更能在這種時刻感受到那深深的無力感。

尤其普通人在面對這些病患時所帶有的偏見跟標籤,真的是很難很難撕掉……非常希望各位在閱讀過這本書後,能對這些病患們有更多的認識與同理,他們許多人本性並不壞,只是我們社會沒有足夠的資源與力量去幫助他們,無法像小燈泡的母親王婉諭所說的,提供他們一個防護網,不讓他們再去傷害其他無辜的人。

這裡我想特地提出來,閱讀完本書也會對王婉諭的理念有更深的認識,不論是在媒體上被扭曲成廢死,事實上她是希望我們的刑法能對犯人達到真正矯正的目的,或者有完整的配套,而不是現在的半調子。或是她很清楚自己的女兒雖然看起來還小,但並不是什麼都不懂,因此很坦然讓她的其他女兒們面對小燈泡的死亡,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很佩服。

購書連結: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書,歡迎到書封底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arrow
arrow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