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品味」根本就不是天賦。也許確實有人是與生俱來,但天才只有少數,品味其實是「靠後天努力獲得的」。

小說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作者經過各種摸索與嘗試,靠著後天努力培養的品味寫就而成。看到那些以為寫小說靠的是天賦,既不努力也不研究,連讀者的需求也不願多揣摩,成天愛做白日夢的傢伙,我真想一把抓住他們胸口用力搖晃大罵:「給我清醒一點!」你們這些傢伙是不是自恃有才華,只要邊挖鼻孔邊對著電腦,就一定能寫出傑作?給我聽好了,那些寫出好作品的人靠的不是才華,而是努力不懈、磨練自我品味的意志力!-P.162

我之所以特別摘錄書內這段內容就是因為我很喜歡這段話;天賦或許會在成功的人身上佔有一點影響力,但不論是不是創作,各種領域上能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努力不懈、願意學習、不斷追求進步的人!

現在因為網路與電腦、手機的普及,讓這10幾年來有不少網路作家的誕生,只要有作家夢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創作,而通常這類的創作都是屬於娛樂類型的小說,因此這本書作者明言是以「想寫娛樂小說出道成為作家的人」為對象所撰寫的一本寫作教學書,非常適合推薦給創作者們。

以下分享幾個我特別有感(本身有在運用或是有收穫)的段落:

再三推敲小說的內容,至關重要

這推敲的定義包含檢查有無錯字或漏字、文章整體的架構與文具是否千錘百鍊、經得起各方考驗等,完成小說後,創作者應該站在讀者的立場,以客觀的角度重新閱讀自己的作品,並一字一句地進行調整。

創作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陷入一頭熱的熱情中,而忽略故事中的瑕疵,因此完成後不要就急著投稿或發表,而是要重複檢視確認內容的正確性再讓作品公開或是提供給他人閱讀。

 

人稱的處理問題-該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

1.由「我」擔任敘事者,站在某單一人物的視角來敘說故事的第一人稱,比較容易醞釀出鄉愁或抒情的氛圍,因此如果故事是回首過往這類主題,第一人稱就能發揮極大效果。但缺點在於;只能從一人的視角來描述故事,會陷入視野狹隘的問題(像是很難用來描述敘事者的外表,總不能讓故事主角對著鏡子自言自語說自己有一頭黑髮、白皙的肌膚這種矯情又根本不會發生的對話吧?),故事容易產生封閉感。

2.完全置身於角色之外,從客觀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就是第三人稱,也是現代小說(尤其娛樂小說)的主流。比起第一人稱,敘述範圍更廣,而且也可以用來深入描寫其他角色的內心。

 

小說「時間感的處理」比電影或舞台劇更重要

小說裡的時間會頻繁地出現倒退或暫停的情形,像是書中角色回憶過往或內心獨白的場面,所以一但選錯跟時間有關的詞彙,讀者就會因為覺得哪裡怪怪的而出戲。

寫作時必須留意到,對主要的人稱視角或敘事者而言,敘述的是多久之前發生的事,再依此評估該使用「那時」還是「當時」,細細推敲每個用字遣詞背後的深意,因為當創作者有在「時間流動/時間感」上花費心思,將大大影響作品中的時間魔法。

書內舉例「太田為了翌日的掃墓,決定今晚早早就寢。」但如果是以第一人稱來寫,時間上的用詞就會改變成「我為了明天的掃墓,決定早早就寢。」這就是有考量到兩者差異所造成的用字選詞不同之處。

 

資訊的取捨與選擇:如何不寫出矛盾的故事舞台設定

在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要房間或房子,建議事先畫好建築物的格局圖,決定好門窗位置、傢俱配置等細節。當然,關於建築物的外觀及內部裝潢,也要根據需要事先畫好構圖,或是準備參考用的照片,先在腦中掌握一定程度的樣子。畫建築格局圖之際,最重要的是空間感。

當然這些細節不一定都會全部呈現在文章之中,但是這麼做的好處是創作時,某個角色從某個地方走到哪個地方所需要的時間,以及進入某個空間時所見到的畫面、各個角色站的位子四周有什麼等等細節,才不會出現前後矛盾、引發讀者混亂的狀況。

 

故事角色的呈現方式

這是我自己整併書中有關角色的部分所整理出來的段落,當然標題也是我自己取的。如同我在前一本和寫作有關的書《不知為何,我就是覺得會爆紅》(心得文在此)所說,角色呈現是否立體、能不能吸引人是一個故事成功的重要關鍵,而這本書內也談到相關的內容。

1.台詞的重要性:活用乍看之下沒有深意的台詞,透過角色之間的對話,確實推動劇情的發展。尤其小說中的對話,思路必須比現實中的對話還要清晰明確,不然就會讓讀者產生感覺在拖戲的印象。但又不能為了說明或推動劇情以生硬無趣的對話來交代故事,所以要透過平時多聽旁人的對話、刻意練習的方式,來自然地向讀者交代該角色的想法及思維,讓讀者了解該人物的個性。

2.如何區別不同角色的對話:應該很多故事角色都有好幾位,如果更多就會有要如何分辨哪個角色說什麼話的困擾,這邊作者也提供幾個方式可以操作,像是「在對話中呼喚對方的名字」、「對話前後+OO說」、「給各個角色安上不同自稱」、「不著痕跡地為各個角色分配不同說話方式戰術」等。另外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也能留心觀察其他作者採取怎樣的對話呈現方式,來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

3.儘早提示角色的相關資訊:除了描寫角色外表外,也可以在人物的動作或台詞上下功夫,讓讀者容易在心中描繪該角色是怎樣的人。但不能讓角色特有的動作或習慣等到小說快結束才頻繁地出現,所以要想在故事一開始就埋下這些設定,重點就在於「關於角色的外貌、性格或言行舉止,事先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大致決定『就是這樣的人』」。

 

摘錄了這麼多重點後,作者後面幾章回答讀者們的問題,內容也完全有擊中我的心,但是礙於這篇篇幅已經超過預計篇幅,再這樣下去會沒完沒了,因此這邊簡略紀錄下我覺得值得深思與分享的部分:

1.能對你寫的東西投注最多熱情與力氣的人,除了你自己別無他人。所以別人的建言根本沒用,無法評判自己創作的人不適合寫小說,且最好不要問朋友、同事或家人對自己作品的感想,因為彼此太熟不會說真心話外,也可能說得太誠實而感情破滅。(我自己跟作者一樣,甚至比作者還誇張的是,我身邊的親友根本不知道我在寫什麼小說,因此也無法給我任何建議,而作者也提到在網路上發表作品,可以聽取讀者的感想、互相批評跟指教,但要注意別太被他人的意見影響,這點我也跟作者很像,看到作品的負評頂多覺得「哦哦,被批得好慘喔」當然如果是中肯的意見也會讓我認真反思說得有沒有道理,之後要不要改進。)

2.寫小說不需要豐富的人生經驗,但寫小說所需的語言力(想像力)必須花時間不斷累積經驗才能獲得。

3.努力不懈地寫作的文章持久力,只要養成習慣就能見效。小說寫到一半卡住、因為看不到終點而半路倒下,大多是因為事前的構想(指人物或故事舞台的設定、想寫出怎樣氛圍的作品)與架構(指要在哪裡加入怎樣的插曲,如何推動故事的發展)準備得不夠完善。還沒掌握路線就急著開跑,導致無法做好步調分配及補充水分,結果體力不濟而倒下。

4.寫短篇小說應發揮的是「減法的發想力」;而長篇小說則需要用到「努力不懈寫下去的持久力」。短篇小說的重點在於「犀利的思維與餘韻」以及「序破急的劇情發展」;長篇小說則需要事前準備好架構,照著地圖寫才不會迷路。

5.寫小說的人不必非得成為專業小說家。如果只是出於個人興趣寫小說,只須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寫。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志在成為專業小說家,請務必記住以下兩件事;遵守截稿期限以及努力管理自身的健康。

 

最後,其實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印象是又是一本談寫作的書,肯定老調重彈很無趣。卻沒想到它在作者風趣的文筆下變得很有意思,本來應該枯燥乏味的寫作教學變得十分有趣,讀到最後我還出現捨不得讀完的感覺,並在看完第一次後又立刻回去讀了第二次,可見這本書也榮登我近期最愛的寫作書,所以在此誠摯的推薦給所有有在創作小說(不論長篇短篇都適用)的讀者們。以下是我同時推薦給所有喜愛創作的創作者們的一段話:

寫累了的話,偶爾休息一下也不錯。千萬別勉強自己,更別給自己加上「非這樣寫不可」的限制。

休息一陣子後,一定會再出現「我想寫小說」的想法。等時機到了,再使出渾身解數去思考角色、設定或架構,照著你的心意去寫,盡情享受寫作的樂趣就對了。

希望各位也能在毫不勉強、身心愉快的狀態下,盡情思考各種細節,沈浸在小說創作的樂趣!

購書連結:寫小說,不用太規矩: 三浦紫苑的寫作講座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願意支持我繼續分享好文與好書,歡迎到書封下我的Like幫我拍手(最多可以拍5),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努力的最大動力 

arrow
arrow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