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跟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幾乎人人都有社交帳號,不論是臉書、推特還是IG,使人與人在網路上的距離變得特別接近,也因此網路上的匿名攻擊也越來越多,更常常出現一個新聞或是一個事件爆發,就引起網友們爭先恐後的跑去那個帳號看熱鬧,也因為網路的匿名性,使攻擊的言論更加猖獗。

近年知名的「木村花事件」,就是源於身為摔角選手的她參與一齣熱門節目,因為節目上的表現,使她的推特每天都被灌入上百則的攻擊言論,最終她受不了選擇在20205月輕生身亡。

這本《失控的匿名正義》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不僅分析當事人面臨霸凌時的精神壓力與痛苦,也分析參與霸凌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以及為什麼會做出這些事情的原因,並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網路霸凌的應改善之處。

雖然這本書是以日本的環境分析而來,情境上都比較適用於日本,不過統計的資料結果仍是十分有趣,因此特別分享。

參與網路公審者究竟是什麼樣子

其實參與網路公審的網友,大多是「普通人」,且從網路使用者的總數來看,實際參與網路公審的僅是其中的極少數。

大多都是冷靜的網友

從分析當中可以看出,網友轉推頻率較高的,並不是那些偏激、充滿攻擊性的內容,而是綜合整起事件並加以整理的貼文,或是把事件當作插科打諢的笑料趣談。

位居要職的高收入男性!?

書內引用2014年國際大學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比對網路公審參與者和未參與者的人口統計資料之後,發現除了「男性」和「有小孩」外,還有年紀輕、家戶所得高、收聽廣播的時間較長,以及使用社群網站的時間較多的人。

2016年的調查中,發現網路公審參與者的平均年薪(670萬日圓),較未參與者(590萬日圓)高。至於職稱在主任、組長層級以上者,未參與者僅18%,參與者則有31%。而「無業、家庭主婦、計時人員或學生」在未參與者當中佔了84%,參與者則僅30%

從這些數字看來,生活較穩定的族群,呈現出「比較有機會參與網路公審」的趨勢。

此外,從調查結果中也可看出:很多人都是受到自以為的「正義感」驅使而加入網路公審。

 

受害者日益嚴重的真相

相較於前一個段落談論加害者(網路公審參與者),接下來談的是外界對網路公審受害者的迷思。

為什麼網路上的抹黑和中傷,會如此重創人心?

「因為距離很近」。很多人都用智慧型手機看社群網站,尤其年輕人更是如此。網友只要打開應用程式,馬上就能看到貼文,因此所有內容都像是會直接送到自己手上似的,更讓人覺得可怕。

無法「不看就好」的心理機制

很多人會認為,面對網路上的抹黑、中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看就好」、「別理它就好」,但事實上這很難做到。

不只是因為我們就是會在意那些批評自己的聲音,還有人愈是要自己不去想某件事,那件事往往就愈會在腦中揮之不去,以及就算是正向和負向的經驗數量相同,人往往還是會覺得都是負向經驗(選擇性注意)

 

最後儘管因為社群網站跟一些網路平台,產生失控的網路公審(霸凌)文化,但是它們的存在也並非只有缺點,優點像是透過這些網站跟平台,能讓我們這些老百姓擁有對外申訴、披露不公不義事情的管道,又或者透過引起話題讓政府注意到現在的民生問題(書內舉例日本幾個知名事件#對檢察廳法修正案表示抗議 #沒抽中托兒所 #MeToo)

這邊我想到的是最近才剛結束的經典賽,當初張育成屬於列管期間卻婉拒中華隊的徵召,頓時引起網路上網友們一陣熱議,最終在網友排山倒海的抗議下,張育成接受中華隊徵召,而他也在這4場比賽中打出好成績,因此也可以說是網路的力量發揮作用得到不錯的結果。

因此要怎麼管理網路平台,減少網路上這種惡意攻擊的行為,在這幾年考驗各國政府的智慧,甚至還有到處都是的假新聞、假消息。我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人文素質的培養,怎麼樣培養民眾擁有溫柔且具備同理心的素質,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購書連結: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想更了解我,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arrow
arrow

    悅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